网文变微短剧,浙江数字文化为啥在国外这么火?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形式迅速走红,成为网络视听产业中的一大亮点。在浙江横店影视城,这座被誉为“竖店”的地方,多部引人入胜的微短剧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当中,它们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新名片之一。

网文变微短剧,浙江数字文化为啥在国外这么火?插图

浙江,作为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网络文学创作尤为突出。回顾2024年的这一年间,这片土地上正以充满活力的姿态探索并拓展着数字内容的海外传播路径。从早期互联网BBS论坛上的文学交流到如今微短剧的荧屏绽放,浙江见证了网络文学的发展与变迁,并成功将这些故事转化为跨越屏幕的魅力。

中国网络文学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网络论坛,那时它还是一个小众爱好者的聚集地。直到1998年,台湾作家蔡智恒的作品《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中国大陆爆火,标志着网络文学正式进入公众视野。自此以后,网络文学逐渐发展成为最受欢迎、受众最广泛的一种文学形式。浙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推动网络文学国际化方面。

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了著名的“八八战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强调发挥当地的人文优势,建设教育强省和文化大省。在此背景下,浙江开始重视网络文学领域的发展。2014年,成立了中国首家省级网络作家协会——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随后启动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建立作家活动基地、开展学术研究等,旨在促进网络文学的繁荣。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浙江籍网络文学作品通过版权输出走向世界,《斗破苍穹》、《芈月传》等都是成功的例子。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学在浙江都有代表性作者:南派三叔的“盗墓”系列、流潋紫的“后宫”题材、蒋胜男的历史女性小说以及管平潮的仙侠故事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

随着网络文学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浙江的创作者们也开始思考如何让中国文化更好地‘漂洋过海'。青年作家蒋话分享了一次他在意大利的经历,当地人因为喜爱中国的网剧而尝试传统中医拔罐疗法,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从文本到文化的转变过程。同时,中国网络作家村也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与国外同行的合作。

除了传统的文字表达外,浙江的网络文学还在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如结合影视、动漫、游戏等行业,创造出更加立体多元的文化产品。例如,《华妃墓》这部作品就是基于历史事件改编而成,并被开发成剧本杀游戏,在年轻人中受到欢迎。此外,“IP直通车”项目也促进了大量优秀作品的跨界转化,为网络文学带来了更多的商业价值。

面对微短剧这一新兴趋势,一些人担心它可能会取代网络文学的地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夏烈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微短剧虽然采用了视频的形式,但它的内核依然是来源于网络文学的故事框架。对于那些不太适合搬上大银幕的作品而言,微短剧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展示平台。更重要的是,微短剧能够吸引观众进一步了解背后更详尽的故事内容,从而带动网络文学的发展。

在浙江,网络文学与微短剧正在携手共进,共同塑造一个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文化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将继续突破地域界限,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触及更多海外观众的心灵深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网文变微短剧,浙江数字文化为啥在国外这么火?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