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南通的张謇以其卓越的远见和不懈的努力,不仅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实业家,还为上海乃至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言“父教育,母实业”,深刻地反映了他对教育与工业发展的重视,以及二者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12月19日,澎湃新闻携手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推出了一部名为《赴一场先生的约》的系列微纪录片。这部影片旨在通过镜头,带观众走进由张謇参与创建的三所著名学府——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聆听校史学者们讲述这位先驱者留下的宝贵足迹和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并鼓励青年学子前往张謇的故乡南通,探索这位伟大人物的历史遗迹,感受其深厚的家乡情结。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复旦大学的建立与张謇有着深厚的渊源。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仲民介绍,张謇与首任校长马相伯是多年好友,早在朝鲜壬午兵变时便一同随军入朝。当震旦学院因内部矛盾被迫停办后,张謇联合其他绅商共同出资恢复了这所学校,并将其更名为复旦公学,而他也因此成为了复旦公学的第一任校董。档案馆内保存的一份珍贵文件——《复旦公学募捐公启》,便是张謇等人为学校筹款的重要见证。这份文件不仅象征着张謇对复旦的支持,也体现了他对培养实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并重的教育观念。
纺织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同样离不开张謇的努力。东华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2年由张謇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为了打破列强对中国棉纺织业的垄断,张謇致力于培养本土的纺织科技人才,为国家的纺织产业贡献力量。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所学校几经更名和发展,最终于1952年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今天,东华大学依然保持着与南通政府的合作关系,不断推动纺织产业的进步。
航运事业也是张謇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面对近代以来航权旁落和海权丧失的问题,张謇深知培养民族航运人才的重要性。为此,他在1905年在上海吴淞炮台湾设立了商船学校,专门训练航海专业人员。1912年,吴淞商船学校正式成立,张謇推荐海军将领萨镇冰担任校长,以确保学校的高质量教学。至1959年,上海海运学院成立,并于2004年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继续传承着张謇的精神遗产。
《赴一场先生的约》系列微纪录片分为三个篇章,分别讲述了张謇与上述三所高校之间的故事。通过这些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张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改革者。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同时,该系列也是一次邀请,邀请更多年轻人追随张謇的脚步,去体验和了解那些承载着他梦想的地方。无论是在假期还是周末,大学生们都可以踏上南通之旅,亲身感受这位伟大人物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和先生有个约会系列微纪录片上线,探寻上海校史里的张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