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观影结束,心中五味杂陈。尽管网络上对它的批评声浪此起彼伏,这里不赘述那些负面评价,转而分享一些个人觉得值得回味的亮点,尤其是关于邓婵玉这个角色。
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一,是邓婵玉率领部队前往西岐渡河的片段。孟津渡口,姬发及其部下伪装成渔夫,在桥下吟唱。歌词直白而富有诗意:“有女怀春,河水其泱,何不同舟,共泛水中央。”邓婵玉的副将感到被羞辱,欲用鞭子教训西岐士兵,然而邓婵玉却从容一笑,示意让他们继续。她骑着马,潇洒地过了河。
(姬发出水)
之前在一篇关于国产女将军的文章中,曾提到那尔那茜在这几秒内的表现力就足以震撼人心,没想到正片中她的演绎更为出色。乌尔善导演在此处展现了他的才华,通过邓婵玉这一角色,展示了女性的力量与自信。在她眼中,姬发的这些行为非但没有嘲弄之意,反而像是为她踏上征途增添了一抹荣耀。仿佛她在心里默念:姬发小子,尽情欢歌吧!你的表演让姐更显威风凛凛!
乌尔善对邓婵玉的角色塑造总体而言是成功的。他特意为邓婵玉设计了两首主题曲,《女怀》和《有女》,前者揭示了她作为女性的细腻情感,后者则强调了她的将军身份,策马奔腾,战鼓震天。值得注意的是,《女怀》所表达的“怀春”并非指向邓婵玉,而是针对年少的姬发。
首先,邓婵玉在此之前已经征战北海十年,是一位成熟的将领,不可能对年轻的小弟产生那种少女情怀;其次,镜头语言也赋予了邓婵玉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感,而姬发则显得谦卑,两者之间的地位差异明显。
姬发对邓婵玉的仰慕可以理解:同为武将,他敬佩强者,而邓婵玉身上那种果断和利落正是他所缺乏的。对于邓婵玉来说,姬发不仅是西岐的代表,也为她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让她从一个以为自己会战死沙场的孤独战士,找到了心灵的依托。在电影后半段,为了保护西岐百姓,邓婵玉先是潜入敌方阵营,最终成功刺杀闻仲,完成了自我与西岐的融合。
然而,乌尔善在处理邓婵玉这条故事线时有一个明显的失误,那就是西岐篝火晚会的场景。大战前夕,本应充满紧张气氛,结果这段情节却显得格外突兀。邓婵玉被婆婆打扮成普通姑娘的模样,与其他人在舞会上旋转跳跃,最后竟然来到了姬发面前。这段剧情过于俗套,难以自圆其说。如果邓婵玉接近姬发是为了获取姜子牙手中的封神榜,那么导演应该展现出她在假装亲昵,而非现在的模样,仿佛突然改变了性格急于达成牵手的目的。不过,那尔那茜的表演依旧可圈可点,只是这段情节拖累了人物形象。
幸运的是,邓婵玉最终的表现依然符合她的个性特征。当姬发犹豫不决时,她果断出手,不惜牺牲自己也要除掉闻仲。虽然整个故事情节仍有不足之处,但相比原著《封神演义》中邓婵玉的命运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原著中,邓婵玉被描绘成一位美貌出众、姿态婀娜的女子,但她却被刻画成娇羞、柔弱的形象,这与她身为一名将领的身份极不相符。事实上,《封神演义》比乌尔善本人更加男性中心化,要求邓婵玉既要有女性的娇柔,又要争夺功名,这种苛刻的要求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不仅如此,原著中的邓婵玉也没有婚姻自主权,成为男人们权力交易的工具。她先是被父亲许配给土行孙作为战利品,后来又被姜子牙算计嫁给了长相平平且身高只有她一半的土行孙。死后被封为六合星,掌管姻缘和谐,这样的结局充满了讽刺意味。相比之下,不如以英勇的姿态战死沙场。
尽管认为《封神2》仍然是乌尔善内心深处父权制观念的一种体现,但他对邓婵玉的改编确实带来了新的曙光。为了邓婵玉,愿意再次观看乌尔善的作品。从邓婵玉这个角色身上,可以看出乌尔善内心的矛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不定。河边姬发与邓婵玉交手的那一幕,原本有机会发展出一段有趣的关系,但由于于适脱衣的动作显然不是为了吸引女观众或邓婵玉,而是为了展示给乌尔善看,这就削弱了原有的戏剧张力。
至于正面的肌肉展示,可以参考《我的阿勒泰》,在那里,于适的表现更加自然。乌尔善在《异人之下》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导致票房不佳。只要他能够改正这一点,《封神3》或许不会大卖,但至少能吸引更多女性观众的目光。
观众们总结得很到位:殷郊情绪失控,姬发优柔寡断,唯有邓婵玉英姿飒爽,能力出众,不如推举她担任天下共主。这种愿望如同当年希望小夭成为女帝一样,反映了民众的心声。是否有导演和投资者愿意实现这个愿望呢?2025年的爆款短剧,说不定就是邓婵玉的番外篇。
*本文图源网络,如侵权联系删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有人支持邓婵玉当天下共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