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我在电影院被欺负了

编者按:

大年初三,我在电影院被欺负了插图

春节期间,电影市场异常火爆,各地影院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观影热潮。然而,在这繁荣背后,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今天的文章基于作者在某地影院的真实经历,试图揭示出当前影院运营中的一些现象,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作者 | 影视观察家

编辑|小影

排版 | 星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春节档,我共观看了四部电影,都在同一家影院。

这家影院不大,只有八个放映厅,每个厅大约能容纳一百人左右。

其实,我想分享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看电影”,更是对当下电影行业某些现象的一种反思——

过去几年里,影院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那些位于小城市或偏远地区的影院,它们经历了艰难时期,现在终于迎来了一个可以期待丰收的大档期。

2025年春节档不仅创造了票房奇迹,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例如,“春节档结束后中国电影是否能够持续保持这种势头?”这个问题非常尖锐。

对于电影产业来说,单靠一部影片难以实现全面繁荣,依旧会有人亏损,有人盈利。这是行业的常态,也是人性的表现。

而影院方面,如何在这个难得的“肥年”中妥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01

热闹非凡的人间百态

从大年初一到初四,我每天都会去看一场电影。

最便宜的一张票是19.9元,但那只是个开始。当我试图寻找更多这样的低价票时,却发现它们几乎消失了。仔细查看座位图后才明白,原来这些所谓的低价票,往往都是第一排的位置,需要观众几乎贴着银幕观看。

为了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我最终选择了价格较高的“黄金区”票,花费四十多元买到了第七排的座位。

大年初三,我在电影院被欺负了插图1

随着观影人数增加,影院似乎有了底气,敢于提高票价,甚至推出了各种所谓的“特殊场”。这些场次一旦购买就不能退票,只能改签一次。

结果有一天我临时有事无法前往,尝试退票时发现根本行不通。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连续看了两场电影,这两场都选择了“黄金区”的座位。

那天,我遇到了许多带着家人前来观影的观众,他们携带着各种零食和饮料,甚至有人带了小马扎。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买的是一张站票,因为其他座位都已经售罄。他还补充说,与其开车去市里的电影院,还不如在这里凑合一下。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本世纪初,《英雄》上映时的情景,当时由于影院数量有限,不少地方确实卖过站票。没想到二十年后,这种情况再次出现。

虽然这样的场景充满节日氛围,但也让人感到一丝无奈。尤其是在小城市,人们对观影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只要能与家人一起度过欢乐时光便已满足。

然而,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部分影院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观众的实际需求和舒适度。

02

喧嚣中的众生相

回顾前面的内容,我发现自己不再过于介意被影院“霸凌”。毕竟,较真无用,投诉也未必有效。而且,春节期间的高票价也有其合理性。

作为电影从业者,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家乡的影院感受到浓厚的过年氛围。相比之下,市区内的影院情况或许稍好一些,至少不会全天都是“特殊场”。至于票价问题,则涉及到当地人文环境和经营理念。

有一次,媒体采访某地影院经理,询问为何票价如此之高,对方回答得理直气壮:“我们是正常溢价!”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国内一些景区同样存在类似情况,认为游客众多,无需考虑长远发展。这种短视思维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负面的。

近年来,随着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纷纷开设新影院。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今,市场逐渐恢复,影院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弥补之前的损失。

今年春节档,我感受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尽管影院有权自主定价,但对于这种无序的现象,内心并不认同。

因为它忽视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未能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无论是哪个城市的观众,都希望自己的钱花得物有所值。

目前,各地影院依然热情高涨地迎接大量二刷、三刷某部热门电影的观众。然而,未来是否会继续出现“特殊场”、“黄金区”甚至是“站票”,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普通观众最为关心的是,能否享受舒适的观影体验。

希望来年春节,大家不必再为这些“热闹”的事情感到高兴,那种挤在一起连坐带站的热闹,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大年初三,我在电影院被欺负了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