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博 北京报道
近年来,剧集行业的发展轨迹可以用“提升品质、控制数量”来概括。
2025年2月21日,中国电视剧制作行业协会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剧集产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国产电视剧发行总数为115部,较前一年减少了26.3%;网络剧的发行数量则为166部,同比减少了16.6%。然而,微短剧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增长趋势,2024年微短剧的发行许可数达到了602部,比上一年度增加了大约50部。据估计,市场上实际流通的微短剧数量可能高达2万至3万部,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平台自审自播的方式发布的。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供应量,如何创作出能被市场接受的微短剧成为了行业内关注的重点。在与多位业内人士交流后发现,密度、共鸣、用户思维和快节奏等元素是成功作品的关键。
密度与节奏
“微短剧的核心是什么?首先就是‘密度'。”某知名制片公司的创意总监王明强调,“这包括情绪密度、信息密度以及情节密度。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运转的社会,超过一半的观众习惯使用倍速观看长视频或影视剧,约40%的用户偏好浏览短视频片段。因此,如何提高内容的精准性和吸引力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虽然有人认为加快节奏就是增加信息量,但我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编剧李华指出,“真正的高密度和快节奏应该是在适当的时候放慢脚步,在需要加速的地方加快步伐。”那么,具体到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呢?
“对于那些纯信息段落或者观众已经能够预见到结果的情节,可以迅速带过;而对于包含情感的部分,则需要细腻地展开。”李华解释道,“简而言之,就是要简化非关键部分,强化细节描写,做到该快时快,该慢时慢。”
此外,李华还提到,微短剧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商业化的娱乐产品,其核心目标是让观众感到愉悦,从而产生多巴胺分泌。“多巴胺的生成来源于意外惊喜。如果剧情完全符合观众预期,他们不会感到兴奋。只有当内容超出预期,提供意想不到的乐趣时,观众才会觉得这部剧好看。”李华如是说。
用户思维与共鸣
为了实现高密度和适宜的节奏感,创作者必须深入了解观众的需求。
李华建议,创作者应积极与观众多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王明也赞同这一观点,并强调了用户思维的重要性。
多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相比电影和长剧,微短剧更像是影视界的“快餐”。而要使这种“快餐”受欢迎,就必须紧密贴合消费者的兴趣点和需求。
“我们不应仅仅依据个人喜好来决定创作方向。”王明表示,“许多公司在讨论数据中心制、导演中心制或是制片人中心制,但我们更倾向于采用用户中心制,即以用户反馈为核心,确保从剧本编写到演员选择再到场景音乐等方面都能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
“我们会每天分析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各类爆款影片以及身边人的兴趣变化,以此来预测未来的流行趋势,并将这些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最终得出准确的趋势判断。”王明补充道。
紧跟潮流
不过,微短剧及其观众的兴趣变化异常迅速,这是它区别于电影和长剧的一个显著特征。
“电影项目的周期通常需要两三年,电视剧尤其是长剧的制作周期大多也在两年左右。”一位资深电影制片人赵丽说道,“有时遇到对质量要求极高的导演,这个时间还会延长。”
相比之下,微短剧的制作周期往往只需几个月甚至几周。
“如果你不能迅速完成,原本新颖的内容很快就会变得陈旧,失去观众的兴趣。”李华说。
“2024年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时代主题的变化速度惊人。由于行业的快速发展,现在几乎是按周来计算变化速度。”王明感慨道,“例如,同一类型的题材生命周期可能仅有1-2个月。春节期间,很多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关于财神的短剧,这正是微短剧能够迅速响应热点事件、反映当下生活的体现。目前,市场上反映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相对较少,我们也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这类时效性强的作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