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领域中,年代剧作为一种独特的类型,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作为国产影视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每年开年大戏的热门选择,也经常成为爆款作品。然而,近期几部年代剧如央视开年大剧《六姊妹》(简称《六》)和腾讯视频的《致1999年的自己》(简称《致》),虽然播出后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观众对其评价却褒贬不一,这引发了关于年代剧创作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随着短视频、微短剧等“微视听”形式逐渐占据大众的业余时间,碎片化叙事成为了主流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以宏大叙事为特点的年代剧,如何实现内容上的深耕,成为了创作者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特定时代印记:年代剧的灵魂所在
年代剧通常在一个较大的时空跨度内展开叙述,通过展示社会进程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明显的家国同构特性。这种特定的时代印记构成了年代剧的核心,剧中角色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以往的年代剧如《大宅门》、《闯关东》和《走西口》多关注于传奇人物的故事,而近年来,年代剧更多地聚焦于小人物群像。例如,《山海情》、《人世间》和《小巷人家》等作品,都是通过将特定历史背景与普通人命运相结合来展现社会变迁和个人成长,让观众在人物故事中感受到社会历史的脉动,并从中获得情感共鸣。
尽管如此,《致》剧在一些方面表现出色。比如,它成功再现了上海弄堂百姓在千禧年前后的日常生活,跨年庆祝、父母辈下岗再就业等情节触动了许多观众尤其是上海本地人的回忆。同时,长辈的故事线充满戏剧性和趣味性,演员们的表演也相当真实细腻。而《六》剧则讲述了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安徽淮南何家四代人的生活故事,通过温暖现实主义的手法打动人心,目前已经在各大电视频道的收视率榜单上名列前茅。不过,这两部剧在表现特定时代特征以及创新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当前年代剧创作面临的问题
仅仅依靠老戏骨和搭建年代戏框架,并不能保证年代剧的成功。《六》和《致》两剧未能达到预期口碑,主要原因是它们在内容生产和艺术质量上缺乏突破。
首先,对于特定时代的呈现显得表面化。年代剧要想成功,必须真实还原特定时期的时空情境和服装道具,创造出独特的历史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将人物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使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充分展现。如果人物未能真正融入那个时代的生活中,就会产生一种“悬浮感”。例如,《致》剧虽然试图描绘千禧年前后的社会风貌,但其表现不够鲜明突出,更像是家庭伦理剧加上青春偶像剧的混合体。
其次,《六》剧也有类似问题。比如,何家丽被下放到肥西农村后与汤为民的爱情故事处理得过于简单,与历史事实不符。相比之下,《小巷人家》中庄超英妹妹被迫下放贵州并努力返城的情节更加真实深刻,展示了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命运悲剧。
此外,年代剧在独特性和创新性方面存在不足。《致》剧以温情加轻喜剧的方式讲述两代人的情感经历,完成度较高,但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上缺乏新意。相反,《人世间》和《南来北往》等作品通过新颖的叙事角度展现了不同年代的社会风貌,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优化与创新:深化内容建设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年代剧不仅要在形式上进行适当调整,更要在内容上下功夫。
第一,保持真实性是关键。年代剧应当忠实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细节和社会环境,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并确保剧情逻辑合理。例如,《六》剧中某些情节与现实生活脱节,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
第二,注重人物情感表达和叙事结构优化。年代剧不应变成简单的事件罗列,而应遵循戏剧创作的基本规律,通过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在快节奏的“微视听”环境下,叙事速度变得尤为重要。一些优秀的作品如《大江大河》、《乔家的儿女》和《人世间》在开头就设置了紧张的情节,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
第三,持续探索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观众总是期待看到新颖独特的作品。例如,《狂飙》通过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繁花》则以其电影化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大胆尝试,《漫长的季节》结合东北特色幽默与生活化叙事探讨人性。
在“微视听”日益流行的趋势下,年代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创作者需要不断创新,探索新的主题和叙事方式,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年代剧在微视听流行的时代,怎么玩转内容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