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先高:微短剧从流量狂欢变成价值转型这条路怎么走

本报记者 王明 北京报道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网络视听领域的一颗新星迅速崛起,成为文化产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特别是在2024年,随着众多兼具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精品微短剧的出现,这一领域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长,在质量上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单纯的流量追求转向了更具深度和内涵的价值探索。

赵晓光是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研究组成员、微短剧评价体系“星空指数”专家组组长。自去年以来,他积极参与了微短剧的评审与评估工作。在《时代传媒》举办的“文化创新力与商业新机遇——微短剧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赵晓光指出:“通过深入分析大量的微短剧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在题材多样性、市场容量还是公众关注度方面,微短剧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如今,用“文化新势力”、“商业新蓝海”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微短剧并不为过,并且这种描述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可。

从“无序扩张”到“文化使命”

赵晓光认为,微短剧从单纯追求流量向重视价值的转型,既得益于政策的积极引导,也是市场成熟、产业升级、资源聚集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

两年前,微短剧还是一种新兴的形式;而现在,它已经在资本投入、内容生产规模以及用户基数和经济效益方面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

微短剧市场的蓬勃发展促使整个行业开始从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首先,大量涌现的作品为微短剧的品质提升奠定了基础;其次,其独特的社交属性和广泛的传播效应使得微短剧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社会对它们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的期望也随之增加;此外,专业影视团队的参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实践、观众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以及资金资源向顶尖作品的集中,都推动了行业的持续优化,形成了良性循环。

赵晓光表示,政策对于微短剧行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鼓励繁荣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管理,“既要‘浇水施肥'也要‘修剪枝叶'”,从而确保微短剧既能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又能保持其作为文艺作品的核心价值。

国家广电总局强化了对微短剧的备案管理制度,在创作初期就引入专家审核和全程指导,这大大促进了微短剧在合规的前提下建立起作为意识形态载体、艺术作品及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同时,相关部门还推出了如“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创作计划,进一步推动行业从流量驱动向价值导向转变,有效提升了微短剧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构建协同发展的可持续生态

赵晓光强调,当前政策在微短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虽然给从业者带来了一定挑战,但更多的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监管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影响下,微短剧行业逐渐摆脱了早期的盲目扩张状态,调整步伐,步入稳定增长的轨道,重新定义了行业格局。”

首先是内容创新,微短剧可以通过优化用户体验、丰富文化表达来更好地平衡快消品属性与文化内核,主动讲述时代故事。例如,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乡村经济发展等主题的微短剧,这些作品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其次是题材上的突破,2024年“现实主义题材”的兴起取代了过去流行的甜宠、逆袭类内容。诸如《归途有风》、《星辰之梦》等作品,通过讲述非遗技艺传承、乡村振兴的故事,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赵晓光指出,这些现象级的微短剧证明,即使是小故事也能书写大时代的篇章。

今年初,国家广电总局继续深化实施微短剧跨界融合发展计划,启动了六大创作项目,旨在拓展微短剧赋能各行各业的可能性。

赵晓光认为,这些政策举措不仅解决了微短剧当前面临的内容同质化严重、观众审美水平提高以及商业模式变革等问题,还积极推动微短剧从单一娱乐产品向大众文化、公共服务方向升级,使其成为连接大众情感、支持实体经济、传播中国文化的新型大众文艺形式,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持续增长的动力。

微短剧实现价值转型的三大路径

那么,微短剧如何才能顺利完成价值转型,并建立起与政策协调的良好生态环境?赵晓光提出了三个关键的发展方向。

第一,媒体深度融合与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双向促进。这将为媒体提供内容年轻化、多样化的扩展途径,有助于创造更多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微短剧作品,引领微短剧从热门话题走向深入人心的艺术风景。比如,《都市焦点》改编成的轻喜剧微短剧,开创了“新闻+剧情”的融合新模式;而《东城小事》则通过明星阵容与社区服务故事的结合,增强了政府宣传的效果,同时也展现了人文关怀。

第二,区域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传播的重要平台,可以通过制作反映地方特色的微短剧来实现从现场报道到情景再现的突破。例如,某些地方融媒体中心制作的关于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的微短剧,通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第三,跨界的多维度探索。推进“内容+旅游”、“内容+电商”、“内容+品牌”等多种盈利模式。例如,微短剧可以通过场景植入促进消费,或以简洁有力的故事助力传统文化技艺的推广。

赵晓光最后强调,微短剧并不是简单地抢占其他视听产品的市场份额,它的受众并非来自电影院,而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激活了庞大的下沉市场中的文化消费需求。“因此,为了避免市场对内容的疲劳感,微短剧不仅要扎根现实,更要积极探索跨界合作的新模式,以赋能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编辑:李华 审核:王刚 校对:周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陆先高:微短剧从流量狂欢变成价值转型这条路怎么走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