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和陈友谅,谁更厉害?

张士诚与陈友谅,谁更具领导力和战略眼光?

张士诚和陈友谅,谁更厉害?插图

在众多历史剧作中,张士诚的形象常常被刻画得颇具争议。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探讨其创业历程时,不难发现张士诚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前文曾提到,陈友谅虽然拥有一定的实力,但其获取权力的方式却颇受质疑。有人或许会问,既然他没有能力,又怎会有如此之大的势力呢?其实,陈友谅的实力是通过一系列的内部斗争和对其他力量的兼并而获得的,并非完全依靠个人才华发展起来的。

读者评论

这种成就方式与朱元璋、张士诚等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相比,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实际上,在最初的起义阶段,张士诚取得的成就是最为显著的。他亲自领导了“十八条扁担起义”,逐渐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他的起家经历可以与韩山童、刘福通,或是彭莹玉、徐寿辉相提并论。

十八条扁担起义

相比之下,朱元璋最初参加的是红巾军,并不是起义的发起者。即便后来被迫独立作战,也难以与张士诚直接引领起义的身份相比。至于陈友谅,则更是加入了他人创立的组织后,通过篡夺领导权上位。

这就如同张士诚是从无到有创办了一家企业,朱元璋则是先加入其他公司,因内部矛盾出走后重新创业,而陈友谅则是进入一家企业后,通过清除高层,最终控制了这家公司。

那么,我们能简单地说张士诚的能力不及陈友谅吗?

影视中的陈友谅形象

此外,张士诚常被批评“目光短浅”,做事过于谨慎,不敢冒险,这与他早年从事私盐贩卖的经历有一定关联。然而,性格只是影响因素之一,现实条件往往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

试想,谁不想一统天下?谁都梦想成为首富,但并非努力就能实现,很多时候是由先天条件决定的,而非缺乏努力所致!

张士诚和陈友谅,谁更厉害?插图1

张士诚的战略受限于地理环境。观察元末农民起义军势力分布图可知,张士诚北方面临元朝的压力,南方有投降元朝的方国珍,东侧濒临大海,西侧则是朱元璋。因此,张士诚要想扩张,只能选择向北、南或西三个方向推进。

张士诚的地缘位置

如果向北进攻,南方的方国珍可能会袭击其后方;若向南进军,北方也会进行牵制,导致首尾不能兼顾。即便成功占领新区域,也会因为战损过大而变得脆弱,容易被朱元璋从中截断,进而分崩离析。

所以,张士诚选择向元廷投降,集中精力攻打朱元璋,实际上是最佳策略。查阅史书可知,与朱元璋对抗最激烈的正是张士诚。这并不是说张士诚缺乏能力,而是朱元璋实在太过强大。

再来看鄱阳湖之战期间,为何张士诚选择旁观而不参与?

要理解这一点,需要结合洪都之战来看。先是张士诚围困小明王于安丰,朱元璋为救援而出兵,给了陈友谅机会发动60万大军围攻洪都。尽管陈友谅投入重兵,但在朱文正的带领下,洪都坚守85天未被攻破。

鄱阳湖之战示意图

此时,朱元璋集结20万军队支援洪都,陈友谅闻讯撤回鄱阳湖准备迎战,朱元璋封锁鄱阳湖出口,堵住敌军退路,这才有了著名的鄱阳湖决战。

由此可见,洪都之战由陈友谅挑起,而鄱阳湖之战更像是朱元璋主动发起的。对于张士诚而言,这场大战的发生有些突然。

鉴于当时陈友谅的力量明显强于朱元璋,如果张士诚帮助陈友谅战胜朱元璋,接下来陈友谅的目标便是自己。因此,让陈友谅与朱元璋相互消耗,反而是张士诚的最佳选择。即使其中一方胜出,也是惨胜。

鄱阳湖之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洪都之战和鄱阳湖之战期间,张士诚并非完全置身事外。除了上述提到的围困小明王,还有诸全州守将谢再兴的叛变投靠。

张士诚后期之所以显得保守,主要是受到地理位置限制的影响,不能单纯认为其能力不如陈友谅。张士诚自创义军,发起“十八条扁担起义”,以及指挥高邮之战——这一被认为是元末义军抗元转折点的战役,足以证明其卓越贡献。而陈友谅又能拿出什么令人信服的成绩呢?是85天未能攻克南昌?还是60万大军败给20万而身死名裂?抑或是放弃抵抗元朝,专打抗元义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张士诚和陈友谅,谁更厉害?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