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得嗨也要有分寸,微短剧才能甩掉狗血名声

长久以来,微短剧往往与“狗血”、“刺激感”等词汇紧密相连。众多微短剧作品凭借其脱离现实、缺乏逻辑的所谓“刺激”情节来吸引流量和观众的目光,其中不乏低俗化内容,如炫耀财富、崇尚暴力复仇、扭曲婚恋观念等,这些现象屡遭批评。2025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了年度首个管理提示,指出微短剧应追求“有度”的刺激感,强调创作需贴近生活、回归艺术本质。随着越来越多优质作品的涌现,微短剧正逐步摆脱“套路化严重”、“内容低俗”、“粗制滥造”等负面标签。

此次发布的管理提示第一条指出,“爽”并非微短剧的唯一标识,创作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刺激,避免陷入诸如“怼人”、“打脸”式的泄愤表达或“全能正义”、“极端反派”式的人物设定。这一规范直接指向了当前许多微短剧存在的问题。例如,“路边摊上被欺负的小贩其实是神秘组织的首领,掌管着庞大资产,最终狠狠反击对手”;“遭受儿子儿媳欺凌的老妇原来是富豪寻找多年的爱人,老妇逆袭,儿子儿媳求饶”。这类故事为了制造主角身份逆转带来的快感,常常设置全体角色均为恶人的背景,女主角在遇到霸总之前历经种种磨难,直到被救赎,剧情逻辑、人物关系漏洞百出,表演风格夸张不实,充斥大量报复性台词,这种刻板化的创作模式正是此次管理提示所要纠正的对象。管理提示强调,微短剧不仅要关注民众的需求,体现现实生活中的关怀,还要坚持基本常识,维护主流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

管理提示第二条则提出,“穿越”、“重生”并非无限制的艺术想象空间,微短剧创作不可毫无边界。无逻辑的“重生”是很多剧作的通病之一。比如,一位家庭主妇在经历丈夫家暴、婆婆虐待后“重生”,一夜之间成为商界女强人……这样的“重生”剧情既不合逻辑又编造成分过多,过度娱乐化。更有甚者,在涉及生死穿越的情节中,给观众带来了错误的价值导向。管理提示要求,“穿越”、“重生”类题材的微短剧应在鼓励创作者发挥想象力的同时,遵循生活、法律、历史及科学的基本逻辑,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精神,为观众带来启发和思考。

根据《2024微短剧行业年度洞察报告》,网民中微短剧用户的渗透率达到了70%,超越了网络文学用户,接近网络直播的受众规模。微短剧市场规模去年达到了504亿元,市场越大,用户越多,就越凸显规范化创作的重要性。自去年以来,广电总局已多次发布关于微短剧的管理提示,针对中老年主题、“霸道总裁”主题、AI技术改造、微短剧片名审核等方面提出了指导和规范。本次关于“微短剧应有度地追求刺激”的管理提示再次强调,微短剧创作应回归生活、回归艺术本真。这意味着单纯追求刺激的创作思路已不再可行,微短剧也必须遵守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坚守主流价值。那些试图通过博取眼球、赚取流量而野蛮生长的微短剧,应当重新回到艺术创作的正确轨道上来,然后才能进一步追求品质提升、精品打造,乃至经典之作的诞生。

近期,微短剧也在尝试通过拓展题材等方式,逐渐走出“单纯追求刺激”的局限,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例如,亲子萌宝剧、年代剧、传统文化题材剧、文化旅游剧等新兴类型,正在帮助微短剧摆脱以往过于“狗血”的形象。像最近非常受欢迎的《家里家外》,讲述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的故事,人物刻画细腻,剧情温馨感人。《我在巴黎当侠客》以巴黎奥运会为背景,围绕主人公的奇妙经历,巧妙地将武术、京剧、美食等中国元素融入剧情之中,传播中国文化。此外,《重回永乐大典》聚焦古籍修复,《醒狮》关注舞狮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同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尽管微短剧的基础仍然是“刺激”,但如果过分追求这种刺激,不仅容易导致创作偏离正轨、价值观扭曲,也会迅速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只有做到“刺激有度”,使作品更接地气,更加具有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力和反映,才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推动微短剧迈向品质创作之路。从最近举行的微短剧论坛、各地举办的“微短剧+”创作计划以及各类微短剧大赛等行业动态来看,微短剧产业链上的各方正在努力推动精品创作常态化,致力于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力求让微短剧“虽小却精”、“虽短却深”。

摒弃投机心理,追求精品化,并结合创新科技的应用,微短剧有望逐步摘除各种负面标签,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繁荣的产业生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玩得嗨也要有分寸,微短剧才能甩掉狗血名声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