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姊妹》的最后一幕中,何家的成员们欢聚一堂,表面上看似圆满的结局却让观众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满。尤其是对于剧中六妹家喜这个角色,她的种种自私行为让人难以释怀。
从剧集开篇,家喜就被描绘成一个极其自私的人。她为了占有父母的房子,不惜驱逐了同住的大姐,并通过各种手段最终获得了房子的所有权。她羡慕三姐一家的生活条件,于是设计让婆婆借钱给她和丈夫购买新房,随后将家中所有的值钱物品搬入新居,甚至不顾年迈的母亲独自留在旧宅。
更过分的是,在得知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母亲珍藏多年的酱菜秘方后,她竟雇佣了一些人来吓唬自己的母亲,企图迫使母亲交出秘方。这一切行为都让观众对她的厌恶感达到了顶点。
正当大家期待着编剧会如何处理这样一个“反派”角色时,剧情急转直下,家喜被诊断为绝症患者,只有兄弟姐妹的骨髓才能挽救她的生命。最后,最不可能原谅她的大姐成为了拯救她的关键人物。这样的转折虽然带来了团圆的局面,但却显得有些牵强。
这并非是首次出现以疾病作为和解契机的作品。比如,《都挺好》中的苏大强,一个典型的自我中心者,在妻子去世后开始了一系列令人头疼的行为。面对这样一个几乎无法用常规方式洗白的角色,编剧选择了让他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方式来进行转变。然而,这种处理方式并没有得到所有观众的认可,因为现实中,阿尔茨海默病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本质。
再看《烟火人家》,这部剧中的孟明玮同样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母亲形象。她过度干涉女儿李衣锦的生活,试图控制女儿的一切选择。即使在女儿试图反抗并宣布独立生活后,孟明玮还曾尝试过自杀。不过,这次危机反而成为了一个转折点,使得母女俩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这些情节虽然增加了戏剧性,但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亲情是否真的可以通过一场危机或是某种极端情况轻易地修复?韩剧曾经流行过的“车祸、失忆、治不好”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男女主角之间感情的深度,但当这种方法被直接移植到家庭剧中用来解决家庭内部矛盾时,效果就显得不那么自然了。
现实生活中,亲情远比任何电视剧都要复杂得多。莎士比亚关于爱情的观点同样适用于亲情:通往亲情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当家庭内部存在明显的伤害者与受害者关系时,简单的“血浓于水”并不能自动化解一切冲突。
当前一些家庭剧之所以受到批评,正是因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过于简单化,它们似乎在暗示只要一方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脆弱或悔改,另一方就应该无条件地接受并原谅。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忽略了人性的真实面貌,也可能给观众传递错误的价值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当绝症成了硬凑大团圆的救命稻草,家庭剧还能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