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完《夺命提示》的预告片之后,我满心期待着这部剧集的到来。悬疑加破案再配上一些灵异元素,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最爱。
再加上陈山聪、刘佩玥和张振朗这三位主演的名字,更是让我对这部作品充满了期待。
从题材的选择到演员阵容,每一项都符合我对一部优秀电视剧的期望。于是,在电视剧正式上线后,尽管内心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我还是忍耐着一口气看完了前五集。
然而,当所有悬念揭开,剧情走向明朗之时,我心中的那份激动与期待却化为泡影,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失望。
甚至可以说,这是我看过最不像港剧的一部作品。
今天,我们不讨论剧情如何,也不评价演员们的演技,而是要探讨一下,《夺命提示》是如何变成了一部让人感觉四不像的作品。
“Yes!Sir”变成了“长官,有”
对于熟悉香港影视剧的观众而言,“某sir”的称呼是警察角色中最常见的。
例如在《刑事侦缉档案》中,陶大宇饰演的张大勇就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张sir”。每当回应上级指令时,通常会说“Yes sir!”或“Sorry sir!”。
这种台词自我们接触香港影视作品以来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但在《夺命提示》里,“某sir”被替换成了“长官”,“Yes Sir”则改为了“有”。
虽然这两个词在剧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听到都会让人感到十分突兀,弹幕中也引发了大量讨论。
对此,编剧文伟鸿做出了专门解释:“很多观众问为什么不用‘Yes Sir'?实际上,香港警队早已开始使用‘长官'作为敬语了,网上也有相关信息可供查阅。”
确实,在2022年就有新闻报道指出,香港警队已更改口号及步操方式。既然如此,电视剧跟随现实变化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问题在于直接将普通话翻译成粤语的做法并不恰当,未能考虑到语言环境的差异。“长官”这个词既不符合粤语的习惯表达,也不适合普通话语境,更像是外国影片译制后的产物。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央视早年间播放的那些外国译制片中的经典台词:“对不起,长官。”
近十年来,无论是内地的悬疑剧还是刑侦剧,很少有人用“长官”这个称谓,一般会使用“队长”、“所长”等更贴近实际情况的称呼。
除非是在民国剧或者抗战剧这类特定背景下的作品中,“长官”才会频繁出现。
除了“长官”引发争议外,用“有”来表示收到指令也让许多港剧迷感到不适。
每当上级发出命令,下属统一回答“有”,这样的对话在粤语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
网友们建议使用“收到”或“係”可能会更加贴切。
想象一下,如果上级让下属去查一辆面包车是否藏有毒品,而下属立刻回答“有”,这中间是否存在逻辑上的混乱呢?
相比之下,“是”或“好”或许更能准确传达信息。
小姜?小文?
除了警队内部称谓的变化之外,剧中男主角称呼女主角为“小姜”的做法同样令人感到困惑。
这种称呼方式明显带有普通话特色,不仅不适合两人之间曾经的关系定位,而且在香港文化背景下显得尤为不自然。
“小某”这类称呼更多见于大陆体制内上下级之间的交流。
在粤语中,可以使用“细姜”或“辣姜”来称呼,唯独没有“小姜”这一说法。
男女主角伪装成夫妻前往童梦之家搜集证据,在看到墙上挂着的熊宝宝玩偶时,女主角为了掩饰身份随口说道:“我们小文很喜欢熊宝宝。”
这里的“小文”同样存在疑问,按照习惯应该称为“文仔”或“文囡”才对。
此外,剧中女警角色的穿着打扮也颇受诟病。
刘颖璇饰演的角色一开始作为卧底以舞者身份出现,穿着超短裤工作尚可理解,但在恢复警察身份成为重案组成员后,仍然穿着超短裤执行任务。
以前看过的多部港剧中,从未见过女警们如此穿着上班的情景。
不止她一个人,郭柏妍扮演的虐儿调查组女警在进行工作时也是上身西装下身超短裤的形象。
这不禁让人怀疑,难道现在香港警队对于员工的工作着装要求已经放宽至此?
对比之前备受好评的《新闻女王》,其中四位女性角色各自拥有独特的着装风格,展现了不同性格特征,并未陷入脸谱化的陷阱。
遗憾的是,部分香港编剧似乎受到了内地某些不良创作趋势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港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难以再现昔日辉煌,港味也在逐年减弱。
除了演员队伍新老交替面临挑战外,编剧们也需要面对如何保持作品特色的难题。
从早期观众批评的滤镜效果不佳、剧情粗放,到现在连基本的语言和礼仪都失去了原有的风味,港剧正逐渐失去它独有的魅力。
不过,对于香港编剧而言,找到解决之道并非易事。
那么,大家认为应该如何改进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熬夜看完了TVB新剧,我只想说,这剧的港味少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