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贤:用幽默给悲情加点料,靠复杂角色打破表演老套路

在最近热播的医疗剧《仁心俱乐部》里,张子贤饰演的外科主治医生王高升引起了观众们的广泛关注。他既能用一句“论文方向难才有价值”表达对职业理想的追求,也会因“贷款借给弟弟创业”的情节被贴上“扶弟魔”的标签。在这个角色身上,喜剧与悲剧交织,通过张子贤细腻的表演,一个立体鲜活的形象跃然荧屏之上。在接受采访时,张子贤表示自己最担心的就是角色变成“纸片人”,“如果王高升仅仅是一个整天抱怨的人,观众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我希望让观众看到他的生命力——即使生活充满了无奈,他仍然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芒。”

张子贤:用幽默给悲情加点料,靠复杂角色打破表演老套路插图

张子贤成功塑造了医生王高升。

打破“白大褂滤镜”:展现医生的真实情感

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一角色,张子贤专门拜访了几位真正的医生进行学习。“他们告诉我,医生面对生死时的冷静并不代表冷漠,而是职业所需。”举例来说,在急诊室中,若医生表现出恐慌,则可能会使患者家属更加焦虑,“这种‘冷静'实际上是专业性的体现”。

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医生们的生活状况。“以前总以为医生都是高收入群体,但深入了解后发现,大部分医生其实都是普通工薪阶层,面临着加班、撰写论文以及职称评定等重重压力。他们就像紧绷的弦,却始终保持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张子贤认为,王高升是一位“多面手”:既要处理繁重的临床任务,又要组织马拉松俱乐部,并且还要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挑战,弟弟创业需要资金支持,而晋升的压力也让他喘不过气来。如果完全按照现实情况演绎,这个角色会显得过于沉重。”

因此,张子贤决定突出剧本中的幽默元素。例如,在拍摄弟弟向他借钱的一幕时,他特意设计了一种轻松的互动方式:“如果弟弟看起来太过精明,观众会觉得王高升很愚蠢;但如果弟弟带着些许孩子气地请求帮助,那么哥哥的帮助就增添了一份亲情的温暖。”这样的处理使得“扶弟魔”的形象多了一份长兄如父的责任感和亲情的纽带。

群像戏中的合作精神

《仁心俱乐部》汇集了辛芷蕾、白客、姚安娜等众多实力派演员,张子贤形容这次的合作是“相互成就”。“从一开始导演就明确了每一场戏的主要人物定位,并确保每一场景都能充分展现其特点。”其他演员之间也互相支持,共同成长。张子贤感慨道,他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这样和谐的创作环境了,“每当回忆起我们几个人的合作经历,心中总是充满感激之情。”

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剧组对细节的关注。在一场关于王高升论文发表的戏份中,道具组特别制作了一份印有他名字的专业期刊。“当我翻开那本杂志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角色多年来的坚持终于得到了认可,那一刻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尽管这场戏只有短短两分钟,但在张子贤看来,这是人物弧线最完整的一个瞬间。

“演绎复杂人性,拒绝单一类型”

之前,张子贤在《叛逆者》中精彩地呈现了一个外表憨厚实则狡猾的角色王世安。而在电影《万里归途》中,他又将驻外使馆秘书章宁刻画得入木三分。无论是悬疑谍战剧还是都市职场剧,张子贤都倾向于选择具有反差的角色,以此避免陷入表演定式。“连续扮演相似类型的角色容易形成模式化,所以我尝试在正面和反面角色之间转换,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

他开玩笑地说,接戏的标准很简单:“角色必须足够复杂,以至于让我失眠。像王高升这样表面风趣、内心沧桑的人物才真正吸引我。”正是这种追求促使他拒绝了许多缺乏深度的“纸片人”角色,“过多地演出工具性角色会使演员的感受力下降”。

张子贤热衷于挑战如王高升这般复杂的角色。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个人风格

面对网友将其比作“水豚”、“倒霉熊”甚至乒乓球运动员许昕,张子贤展现了与王高升相同的幽默感:“这说明观众记住了我的角色,哪怕是以联想的方式。”他表示并不介意外界对自己外貌的讨论,“作为演员,像水豚一样也不错——表面上看似平静,实际上在水下拼命划动,这不正反映了我们这个行业的真实状态吗?”

采访过程中,张子贤多次强调了自己的工作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王高升身上,即明知前路艰难但仍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反映在他本人身上,那就是坚决抵制工业化表演模式的决心。“当前影视行业的创作速度非常快,但我希望每个角色都能传达出‘人'的情感温度。”或许正是这份执着,使得他在追求流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当谈及未来计划时,他表示自己和王高升一样,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事业上的进步,同时也会坚守住那份真诚的工作态度,以最真挚的表演打动观众的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张子贤:用幽默给悲情加点料,靠复杂角色打破表演老套路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