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去年清明档所取得的8.23亿票房佳绩,今年该档期内上映的多部影片依旧怀揣着冲击市场的梦想。
作者|小影
编辑|星辰
紧随春节档之后,清明档作为一个规模较小的节日档期,却迎来了十几部新片的激烈竞争。其中能够被称为“头部”的作品不足半数。在三、四月份电影市场相对冷清的情况下,多数影片依然选择在清明节期间展开角逐,这表明当前市场环境下,行业普遍认为在特定档期内搏一搏仍有机会。
目前看来,《逆风之花》《无声的爱》《阳光下的青春岁月》和进口大片《我的世界:大冒险》等有望成为本年度清明档带动票房增长的关键力量。
然而,这些影片的票房上限难以预测,尤其是像《逆风之花》和《无声的爱》这类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它们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精神状态与情感共鸣,类似于《我不是药神》和《美好事物》这样的影片通过反映社会生活与民众思潮,赢得了较高的市场接受度。
此外,《哪吒重生》对观众观影阈值的影响尚不确定,尽管该片延期至4月30日,与五一档相连,但其对清明档内其他类型影片的观影热情影响如何,仍有待观察。
01
聚焦边缘群体的清明档
即使有专业平台对档期内上映影片进行票房预测,实际情况往往需要等待影片上映后的口碑传播才能确定,因此部分预测结果值得商榷。
例如,《机动战士高达:时空之战》,据某平台预测票房可能超过1亿元。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高达系列主要吸引的是小众的日漫爱好者及手办收藏家。
回顾2019年,《机动战士高达NT》在国内仅收获了870万元票房,远不及《灌篮高手》等热血漫画IP的影响力。加上《机动战士高达:时空之战》在日本本土上映后的口碑一般,在国内豆瓣开分7.5,各平台上的“想看”热度较低。
相比之下,由冯小刚执导的《逆风之花》则显得更加引人注目:
一群女性刑满释放人员的故事,由赵丽颖、兰西雅、啜妮、王菊、程潇等人主演。
这部影片被描述为拥有“天崩开局,困境求生”的情节,“冯小刚拍女性题材”、“赵丽颖饰演女犯人”等话题已足够引起广泛关注。并且,考虑到去年末《美好事物》的成功以及三月份《初审证据》和《还有明天》等女性主题电影的良好口碑,《逆风之花》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然而,围绕“冯小刚导演拍摄了一部女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社交网络上的评价褒贬不一。
总体而言,《逆风之花》作为冯导继《非诚勿扰3》后的新作,在话题性方面表现突出,有可能成为推动清明档票房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一部值得关注的电影是由陈国富监制、沙漠导演、张艺兴领衔主演的《无声的爱》,讲述了一个关于听力障碍人士及其家庭情感的故事,主打治愈系风格。
此类影片可以参考2022年清明档朱一龙主演的《人生大事》,以及去年王俊凯主演的《荒野少年》、易烊千玺主演的《小小的我》,还有近期彭昱畅主演的《天堂之旅》等,但不同影片的市场反应差异显著。
李玉执导,张子枫、张伟丽主演的《下一个风暴》也将在清明档中崭露头角。这部电影同样涉及一位失语症女孩(阿汐,由张伟丽饰演),无论“妹妹”张子枫的表现能否担纲重任,中国首位UFC女子冠军张伟丽的参与都增添了独特的看点。再加上李心洁、姚晨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四位女性角色之间的互动令人期待。
不过,《逆风之花》《无声的爱》和《下一个风暴》都将面临同样的挑战——
它们均以社会边缘群体为主题,并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这类依靠话题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如女性困境、残障人士)的电影一旦获得认可,便可能成为超预期的黑马;反之,则可能遭遇批评。尤其是在当下观众情绪焦点日益分散的情况下,更难统一调动。
那么,娱乐属性较强的影片在清明档是否有机会突围呢?
02
喜剧助力淡季市场回暖
《阳光下的青春岁月》之所以受到关注,主要是由于其强大的演员阵容——
肖央、春夏、蒋奇明、王迅、陈明昊等演技派演员齐聚一堂。
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精神康复医院,但从预告片和已公布的信息来看,这部以程序员何立为(肖央饰)为主角,围绕一群病友展开的幽默故事既包含了《飞越疯人院》式的荒诞元素,又蕴含了《楚门的世界》式的哲学思考。
虽然凭借演员阵容和独特题材,《阳光下的青春岁月》无需依赖粉丝效应,但仍需保证高质量的内容来赢得观众的认可。至于肖央能否带领这部电影在档期内取得票房成功,则是未知数。
值得一提的是,《热烈》这部2023年暑期档上映的电影将在今年清明档重映,它由大鹏执导,黄渤、王一博、岳云鹏等人主演,是一部充满活力的街舞题材青春喜剧,有助于缓解清明节的哀伤氛围。不论从档期安排还是重映策略来看,这无疑是对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的一次有益探索。
另一部备受瞩目的影片是由华纳兄弟与传奇影业联合制作,基于知名游戏改编的《我的世界:大冒险》。该片讲述了主人公们穿越到一个异世界冒险后返回现实世界的故事,与《勇敢者的游戏》有相似之处。“海王”杰森·莫玛取代巨石强森成为影片中的动作担当,而著名喜剧演员杰克·布莱克则为影片注入了大量笑料。
除了上述重点影片外,其他清明档上映的电影也各有特色,这里不再详述。
正如前文所述,国内市场在经历《哪吒重生》的狂热后迅速降温,导致整体市场面临“片荒”和“观众荒”的双重压力。截至3月底,全国票房累计约15亿元,单日票房徘徊在1500万元左右,《哪吒重生》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相较于去年同期,当时不仅有《哥斯拉大战金刚2》(9.5亿)和《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7.9亿)等进口大片支撑票房,而且今年缺乏重量级国产大片的支持,导致《美国队长4》票房勉强突破1亿,《疾速追杀》《初步举证》和《还有明天》等影片票房均未超过四五千万。
特别是上映六天的《白雪公主》,更是遭遇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差评,IMDb评分仅为2.3,国内票房仅700万元(截至26日17时)。
预计直到五一档来临之前,清明档或许会有几部电影取得一定的市场反响,但整个3月至5月期间仍将属于电影市场的淡季。
03
档期选择与市场需求变化
无论是北美地区还是国内市场,现阶段都缺乏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新导演作品来支撑票房。3月以来,北美市场领先的是R级血腥喜剧《无痛杀手》和恐怖片《断魂小丑3》等,持续的大片缺失使得票房创下历史新低。
海外观众与国内观众一样,对于同质化严重且内容平庸的商业片缺乏兴趣,反而倾向于选择更具娱乐性的影片。这一趋势在国内同样明显,解释了为何众多影片不惜在节日档期内扎堆上映:
根本原因在于片方担心非档期时段无法获得理想的票房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将三部聚焦社会边缘人群的电影同时安排在同一档期内,实际上加剧了同质化竞争的风险,这也导致许多平台在分析预测清明档票房时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支持。
好消息是,《哪吒重生》已经上映两个月,其对市场的刺激作用逐渐减弱,这意味着对于去年取得8.23亿票房成绩的清明档来说,今年档期内上映的各类影片仍有机会创造佳绩。
自2010年起,随着《我们天上见》选择在清明节期间上映以来,“清明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类型多样、供片丰富的特殊档期。对于一些中小成本影片而言,在公众假期集中的时间段上映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应注意到去年一些低成本影片在非节日档期取得的成功案例,如《周处除三害》《美好事物》及《鸳鸯楼·惊魂》等。在常规档期中,影片有更多时间和空间让口碑自然发酵。
然而,当前的市场环境使得许多片方不敢轻易尝试。
尤其是那些内容和规模介于核心档期(如五一、国庆)与常规档期之间的影片,往往会选择在清明档这样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试水。正是出于这种避险心理,才导致大量电影集中涌入清明档,反映出电影市场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今年清明档更多地聚焦于本土现实题材,使该档期具备了更强的亲民性和话题性。
而到了4月30日,随着五一档的到来,新一轮的高密度影片投放将再次启动,届时的市场反馈或许才是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开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清明档看观众口味:比档期还难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