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明 成都报道
3月27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主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揭晓了2024年度网络视听节目推优活动的获奖名单,共有144部作品荣获优秀作品称号。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微短剧数量达到了27部,不仅在各类传统影视视听内容中脱颖而出,仅次于网络纪录片的30部,更是标志着微短剧从早期被认为内容单一的形象,逐渐转型为一个受各方重视的重要品类。
观察发现,在这27部获奖的微短剧中,不少作品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如《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和《重回永乐大典》,这些作品巧妙地将非遗文化与微短剧结合,《我的归途有风》则展示了地方文旅的魅力,证明了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激发创作灵感,还能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今年1月,广电总局启动了“微短剧+”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将微短剧与不同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及经济形态,以提升微短剧的内容质量,并助力各行各业的发展。这一举措既反映了当前微短剧市场的活力,也揭示了其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实现跨行业的有机融合以及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等。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的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4.4亿元,用户规模突破6亿,成为内容消费的新热点。轻喜剧、悬疑、情感类内容最受观众欢迎;产业生态方面,平台、制作方、品牌方之间的跨界联动更加紧密,催生了诸如“微短剧+电商”、“微短剧+文旅”等多种创新模式。
此外,广电总局还推出了六项细分计划作为“微短剧+”行动计划的一部分,包括但不限于“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等,计划到2025年推出约300部具有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的重点微短剧,特别是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创作计划中,预计推出100部左右的重点作品,探索更多“微短剧+文旅”的融合新模式。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响应,如上海市去年6月发布了促进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在今年3月宣布设立5000万元扶持资金,升级推出微短剧“繁花”计划2.0版本,鼓励创作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的重点微短剧。
北京好有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郑安迪指出:“随着微短剧的兴起,各地纷纷建立竖屏拍摄基地,下游制作端供给充足,使得不同城市都能参与微短剧的制作。整体来看,我们对这个市场充满信心。”
不仅如此,微短剧的快速发展也为就业市场带来了积极影响。据郑安迪透露,仅他们公司2024年的微短剧产量就达到了42部,预计2025年将翻倍,这意味着全年将提供至少60万人次的就业机会。
面对微短剧行业的高速发展,人才培养成为了关键议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程樯认为,在微短剧业态下,更应关注传播方向而非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强调理解目标用户的重要性。同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也指出,应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将微短剧创作规则融入教学中,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大传媒人才。
“微短剧+”不仅是内容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对整个产业链条的一次深刻变革,预示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微短剧+火了,跨界的玩法成了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