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圆满落幕。一如既往,微短剧作为大会的亮点之一,再次吸引了众多关注。今年一月,《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发布,这不仅是在先前“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成功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微短剧与日常生活间的联系,也标志着这一新兴艺术形式正式迈向主流化,并为其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此次大会无疑为微短剧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近期热门微短剧《家里家外》为例,自3月17日上线以来,它迅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业界的高度评价。短短12小时内,该剧的话题量便突破了一亿大关;不到三天的时间里,播放平台热度超过了7000万,总播放量更是突破了十亿次。这部讲述80年代川渝地区家庭生活的微短剧,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成为了本次大会中提及率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所展现出的怀旧情感与地方文化的深度结合,体现了微短剧日益增长的艺术追求和制作水平。
由此可见,无论是长剧还是微短剧,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正如古人所言:“好诗只是近人情”。微短剧作为一种贴近大众生活的新文艺形式,其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就是是否能够真实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然而,要达到这种“近人情”的效果并不容易。在对《家里家外》制片人的采访中,他详细分享了团队在创作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与心得。例如,“我们整个主创团队都非常重视‘家'这个主题,尤其擅长通过描绘家人之间相互扶持的故事来触动观众的心弦。”此外,他们还深入研究了多部经典作品,如韩国年代剧《请回答1988》,并撰写了长达十万字的研究报告。“我们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亲自访问了许多亲历者,收集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素材。”为了还原那个时代的风貌,他们坚持使用温暖色调和写实打光,并拒绝使用滤镜等现代后期处理手段。正是这种执着于细节的态度,使得这部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同样,在三月份举行的微短剧盛典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指出,“微短剧精品化不仅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可以说,“微短剧+”计划拓宽了微短剧的功能价值边界,而“微短剧精品化”则致力于深化其内涵,若缺乏对艺术和技术层面的深入探索,单靠市场扩张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当前网络文艺环境中存在的低俗化倾向,尽管互联网赋予了创作者更多的自由度,但我们也应警惕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拥有6.62亿庞大用户基础的微短剧领域,正经历着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型期。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力量加入,以及预计2025年将达到600亿元规模的市场前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正在来临。
在此背景下,《家里家外》《我的归途有风》《柒两人生》等一系列优秀微短剧相继涌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微短剧精品化的坚实基础。如何持续推动这一趋势向前发展,让微短剧成为连接不同阶层心灵的桥梁,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强化精品意识,鼓励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对于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借鉴其他新媒体艺术形式的成长历程,围绕微短剧精品化建立有效的支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监管外,还需要产业界与资本方的积极参与,以及专业评论界的指导。近年来,“新媒体视听排行榜”的设立就是一个积极尝试,它通过评选年度最佳微短剧等方式,促进了行业的良性竞争与发展。不过,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微短剧市场而言,这样的努力仍显不足。
在未来,如何更好地融合大众审美与专业视角,使微短剧既能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又能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将是全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期待在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微短剧不仅能带给我们视听上的享受,更能带来心灵上的慰藉与启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微短剧要火,得戳人心窝子接地气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