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脱口秀 | 要是少年不迷茫就好了

一周前观看了英剧《混沌少年时》,然而这部剧带来的震撼与思考至今萦绕于心,朋友圈中依旧热议不断,社交媒体上也能感受到它的余波。现实世界同样受到其影响,在这部剧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之后,英国政府宣布将在校园内推行反厌女教育,旨在抑制“有毒男子气概”的蔓延。

《混沌少年时》由菲利普·巴兰蒂尼执导,杰克·索恩与斯蒂芬·格拉汉姆联合编剧,后者还在剧中饰演父亲一角。而该剧的主角则由2009年出生的欧文·库珀担当,他出色地演绎了十三岁的少年杰米·米勒。父子俩的角色塑造无疑是全剧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该剧中采用的一镜到底拍摄手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整部剧共四集,每集长达一小时,为了实现这一创意,剧组需要反复排练并进行多次完整拍摄,最后从中挑选最佳版本。例如,第一集选择了第二次拍摄,第二集选用了第十三次,第三集为第十一次,第四集则是第十六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拍摄过程充满了挑战。

带着对这种拍摄方式的理解重新审视这部剧,我们会更加惊叹于它的成就。剧情主要发生在警局、学校和街道等几个场景中,场面复杂且人物众多。每个角色的表现都至关重要,摄像师也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每个人都必须全力以赴,并在不断的排练和实拍中消除紧张感和表演痕迹,最终才得以完成这部作品。

导演选择这种拍摄手法的原因不仅在于这是他的个人风格(他的另一部作品《沸点》也是以一镜到底的方式拍摄),更重要的是,《混沌少年时》探讨的不是单一事件或个体,而是整个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增加了观众的期待值,使得观众更容易沉浸在剧情之中。

《混沌少年时》的情节十分简单: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捅死了自己的女同学,警方通过视频监控迅速锁定目标,随后展开调查、审讯及审判的过程。前三集分别讲述了事件发生后24小时、36小时以及7个月的情况,而最后一集则聚焦于事件发生13个月后,描述了作为少年犯家属的家庭所面临的困境。

关于少年为何行凶的答案隐藏在人物、场景和对话之中。学校的环境充斥着各种异味,孩子们在这里经历着他们所谓的童年时光,暴力与隐性暴力无处不在,歧视和羞辱成了家常便饭。网络的介入更是加剧了这些问题,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它们既是社交工具,也成为攻击他人或被攻击的对象。甚至可以说,暴力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交形式,大词、标签以及带有恶意的表情包成为日常交流的一部分,不分男女。

有人批评这部剧太过混乱,未能清晰解释少年犯罪的原因。但在笔者看来,这部剧的问题恰恰在于它一点也不混乱,充满敌意的氛围、犯罪动机都非常明确且易于理解。换个角度看,如果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办公室或监狱,角色换成成年人,这个故事依然成立,甚至更易被理解。杰米杀人的原因,在成人化的儿童世界里变得更为明显,家庭和学校中的有害氛围也更容易引起共鸣。换句话说,虽然主角是儿童,但讲述的却是成人化的故事,反映了成人世界对青少年世界的侵袭。

这正是这部剧想要传达的信息之一:我们的社会已经病态已久,病症表现为青少年行为成年化,学校里的种种现象就像是成人社会的缩影。而成年人又常常表现出幼稚的一面,仿佛巨婴一般。即便杰米的父母拥有反省精神,但他们作为中年人,仍然难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尤其是在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时代,这种趋势愈发明显。十三岁的杰米面对的问题与许多成年人并无二致,他也比大多数成年人更懂得利用心理战术为自己开脱。

这也揭示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悲剧所在:问题并非在于混乱,而是过于透明,一切都暴露无遗,所有的人和事都在重复上演,起点和终点都是那么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但我们却无力改变现状,无法创造出新的故事,只能把这一切过分清晰的事实当作混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娱乐脱口秀 | 要是少年不迷茫就好了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