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视片跟着课本游中国,于漪和孙女一集不落看完三堂大课

站在岳阳楼上,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范仲淹笔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情怀。近千年前,范仲淹在花洲书院挥毫泼墨的那一刻,不仅记录了一座楼的历史风貌,更确立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以家国为怀,用忧乐观照世界。

这部电视片跟着课本游中国,于漪和孙女一集不落看完三堂大课插图

这是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央视频等平台播出的《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集《观天下》中的一幕。这部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教育电视台和绿叶传媒等单位联合制作的系列专题片,在首季5集结束后,继续推出新一季的内容。

第一季节目选择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的多篇经典作品,如《七律·长征》、《岳阳楼记》、《少年中国说》和《黄河颂》等,通过大思政课、跨学科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这三门“大课”,为青少年提供了一条独特的成长路径。

【大思政:穿越古今与守正创新】

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源自何处?静教院附校的师生们来到河南省邓州市的花洲书院,漫步于古朴宁静的庭院,参观纪念馆和诗文碑廊……

在这片实景中,作为总策划的姚喜双教授与多位著名学者向学生们解释,这里正是范仲淹写出千古名篇的地方,也是他忧乐观思想的诞生地。有专家指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不仅是美育课,也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更是一次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另一部经典之作《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在国家危难之际创作的。节目中,许雪梅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北京圆明园遗址,感受辉煌与沧桑。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和国家图书馆,许老师还讲述了梁启超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贡献以及他在近代图书馆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办好“大思政”课,既需穿越历史,又要守正创新。参与节目拍摄的学生王致襄表示,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继承先贤的思想,更要肩负起开拓未来的责任,“以经典为舟,驶向文化的海洋;以诗文为翼,翱翔精神的天空。”

孙向彤认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展示了“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即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

【大美育:文理兼修的跨学科课程】

这部电视片跟着课本游中国,于漪和孙女一集不落看完三堂大课插图1

光未然的《黄河颂》激发了抗日救亡的热情。如今,上海的学子们又站在壶口瀑布边、延安宝塔山下,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诵读,传承民族精神。

在建平实验中学,魏澜校长协同各科教师共同探讨《黄河颂》的时代意义,从地理到历史,学生们深入理解了民族精神和江河文明的根源。

节目还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通过探索母亲河的生态保护之旅,让学生了解黄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象征。

2025年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节目通过这一主题,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实践:“行走课堂”从长城到长征】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探寻经典诗文足迹》旨在成为“行走的课堂”。节目带领学生实地走访重要历史地标,如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经历。

在河北滦平县的金山岭长城上,学生们聆听了这座军事要塞的历史故事,并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体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节目播出后,人民教育家于漪及其家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让静态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给予学生精神滋养。

杨振峰强调,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园内,而应融入家庭和社会各个角落,通过综合信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影响。

据悉,《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现已启动,将围绕《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课文展开新的旅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这部电视片跟着课本游中国,于漪和孙女一集不落看完三堂大课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