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描绘回归乡土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主人公以卓越才能重振家乡的故事,而现实中县级电视台是否也能焕发生机呢?让这些地方媒体真正成为“乡间信息的桥梁”,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胆识。
近年来,“县级电视台的价值何在?”成为了热议的话题。拯救电视节目与电视台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自1975年甘肃省庄浪县引进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以来,县级电视台的历史才正式拉开序幕。在此之前,覆盖全国农村地区的广播站才是主流传播媒介。
从1955年开始,国家开始设立县级广播站,逐步构建起覆盖广大农村的广播网络。直到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电视机逐渐普及,县级电视台开始取代广播站的地位。1983年,我国提出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大力推动了县级电视台的发展。许多县级单位纷纷建立自己的电视台,并播出自制节目。
进入21世纪,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县级电视台开始了转型之路,“融媒体中心”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旨在提升地方媒体在数字时代的竞争力。2010年代前,县级电视台主要承担着基层文化传播的任务,通过播报本地新闻和提供娱乐内容来服务当地居民。但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以及监管力度加大,过去那种播放未经授权影视作品的现象已经消失。
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只要能够上网,用户就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信息和服务,不再依赖传统电视媒体。这给县级电视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吸引观众、提高节目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超过两千家县级电视台处于收视率低下的困境之中,部分甚至面临关闭的风险。浙江湖州安吉县融媒体中心却逆势而上,在2023年实现了高达6.67亿元的收入。然而,这样的成功案例背后有着特定的经济条件支持,并非所有地区都能复制。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县级电视台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创新节目形式,满足新时代下观众的需求。同时,还需加强与新兴媒体的合作,利用数字化手段拓宽传播渠道。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扎根于基层的文化阵地焕发新的活力,真正实现“乡闻近里,见闻通达”的美好愿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村口大喇叭变网红,县级电视台真逆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