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部经典的国产电视剧遭遇了AI技术带来的“魔改”现象,这些经过人工智能重新诠释的版本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原本温婉柔美的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位武艺高强的林教头,甚至上演了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倒拔垂杨柳”。而另一部宫廷剧《甄嬛传》则被重塑为一场紧张刺激的枪战片,其中的女主角甄嬛手握冲锋枪,在屏幕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英雄形象。
这些由AI生成的内容不仅让观众们大开眼界,也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一些自媒体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获得了显著的增长,例如某创作者发布的42个改编自《甄嬛传》的视频,成功捕获了18万粉丝的心。一个关于“魔改”《甄嬛传》的短视频更是在平台上获得了超过26.3万个点赞和56.4万次转发,并且视频内还嵌入了广告。随着这一趋势的升温,网络上也开始流行起如何使用AI进行影视作品“魔改”的教程。
然而,这种娱乐方式并非毫无争议。12月7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了针对AI“魔改”问题的《管理提示》,指出此类内容严重亵渎经典,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同时可能侵犯知识产权。《管理提示》要求各相关省局督促其辖下的短视频平台清理涉及AI“魔改”的影视剧片段,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严格审核AI生成的内容,确保这些内容得到显著标识,并加强对相关技术产品的准入和监控。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第一次AI引发的文化产品争议。早些时候,“AI接吻”技术同样引发了公众讨论,部分用户利用该技术制作出唐僧与女儿国国王、孙悟空与白骨精等角色之间的亲密互动视频。尽管这些内容看似有趣,但它们却触及到了法律边界,因为这样的合成视频可能未经原作者同意,而且可以构成对个人肖像权的侵犯。
缪蒙京律师,作为中国网络文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强调AI“魔改”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意性和娱乐性,但是这类行为很容易触犯多项法律法规。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如果未获得原著版权方的明确授权,任何对于原作品的改编都可能被视为侵权。此外,当“魔改”过程中涉及到对原著精神内涵的扭曲或实质性的篡改时,它也可能损害原作的完整权。
不仅如此,如果“魔改”视频含有恶意恶搞或者蓄意丑化原剧中人物的行为,那么创作者可能会因此承担法律责任,因为这可能侵犯到相关人物的名誉权。缪蒙京律师提醒,AI“魔改”的创作者应该尊重原创者的权益,寻求合法的合作渠道,保证创作活动既富有创意又符合法律规定。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即使借助AI技术也不能成为肆意篡改他人作品的理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林黛玉大战孙悟空、甄嬛拿枪崩四郎......这些小作坊要被清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