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网络舆论的狂欢中,似乎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这一观点始终贯穿于我对影视行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最终都要面对现实的考验。当“老登”这个概念在网络空间中泛滥开来时,它不仅象征着对父权文化的挑战,也揭示了文化评论中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
“老登”一词源自东北方言,原意包含了固执、偏见和狭隘等含义。然而,在网络语境下,“老登”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了一种标签,用以批评那些被认为带有性别偏见的文化作品。2024年11月29日,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在小破站上的入驻以及其作品《如父如子》的宣传,成为了这股潮流下的又一个典型案例。如果将这些针对影片的负面评价翻译给是枝裕和听,他或许会感到惊讶:为什么一部作品的价值会被简化为性别问题?
这种现象并非孤立存在。从经典电影如《教父》到中国电影如《霸王别姬》,无一幸免地受到了“老登”的指责。这些作品因为男性主导或受到男性观众的喜爱而被打上了低分。然而,这种批判的背后,并非基于专业的影视评论或艺术鉴赏,而是情绪的宣泄。发起者们似乎并不在意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在利用它们作为表达不满的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批判运动已经超出了电影范畴,开始影响到电视剧和其他形式的文化产品。例如,《神医喜来乐》和《大宅门》等剧集也被贴上了“老登”的标签,理由仅仅是它们没有充分展现女性的独立地位和价值。这种过度解读不仅损害了平台的权威性,也让真正的艺术创作变得困难重重。
事实上,这场所谓的“猎巫运动”反映了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即缺乏对文化产品的有效引导。我们正处于一个“情绪时代”,人们更倾向于表达情感而非理性讨论。流媒体内容的短期爽感使得消费者忽略了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愈发明显。专业评鉴平台逐渐下沉,沦为笑柄,而真正有价值的讨论则被边缘化。
对于国产影视剧而言,如何吸引男性观众回归影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当前网络环境下的“标签化”倾向。虽然标签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理解事物,但过度使用却可能造成误解和社会分裂。在这个看似更加开放的时代里,男性与女性都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中沉溺,通过互相攻击获得短暂的快感。然而,长期沉浸在主观臆想的世界里,将难以用开放的眼光审视自身及世界。
因此,我认为这场关于“老登电影”的争论不仅仅是对某些电影的批判,更是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一次深刻反思。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意识到,在这场狂欢中,不会有真正的胜利者。最终,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寻找建设性的对话方式,让影视行业乃至整个社会能够健康发展。
最后,当“老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消失后,留下的可能只是一张“坚硬”的嘴——那是一种失去了历史深度和人文关怀的声音。我们应当警惕这种趋势的发展,努力维护一个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使每一种声音都能得到公正对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给「老登电影」乱打1分的,是在搞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