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的阴影,美国的真实伤痛

在观看恐怖电影时,人们往往会发现,随着观影次数的增加,恐怖片的神秘面纱似乎逐渐变得透明。特别是对于恐怖喜剧而言,当那层神秘感被揭开后,影片的本质便显现为一场闹剧。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不合常理的情节都会被忽略,只是对恐怖片经验丰富的观众而言,他们更易察觉并接受这些情节的存在。

越战的阴影,美国的真实伤痛插图

今日所要介绍的电影《午夜幽灵叩门》,便是这样一部能够将恐怖片的外衣轻松脱下的喜剧作品。故事围绕一位因描写其在越南战争经历而声名鹊起的作家展开。然而,在创作灵感枯竭之际,这位作家却接到消息得知他的姑妈去世,并留下了一座别墅作为遗产。然而,这座别墅却承载着作家痛苦的回忆。

年轻时,作家曾与家人一同居住在那座别墅内,直到一次不幸的事故导致他的孩子失踪,从此,他经历了婚姻破裂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如今重返故地,作家开始对别墅中隐藏的秘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午夜幽灵叩门》作为早期的恐怖喜剧,单从剧情角度来看,并无太多亮点。影片更多的是探讨了战争心理创伤以及家庭破裂对人物心理的影响,不过这些主题并未深入探讨,取而代之的是多个缺乏戏剧张力的片段。尽管如此,通过该片仍可探究恐怖片中“恐怖”元素的来源。

越战的阴影,美国的真实伤痛插图1

对于影片中的主角——那位作家而言,他的恐惧源于越南战争留下的阴影。由于作家的作品基于战争经历,这些记忆对他来说并非愉悦,而是难以磨灭的痛苦。尤其是一次未能及时救助战友而致其遭受敌方折磨的回忆,更是成为他内心深处的伤痕。

带着这份伤痛,作家踏上了归途。然而,故乡并非灵感之地,反而成为了新的痛苦源头。因为在那座别墅里,他曾失去爱子。这种恐惧虽然不及战争中的恐惧强烈,但对于丧失灵感的作家而言,重回旧地远比重回战场来得更为实际。这也是许多恐怖片中常见的设定——必须有一个充满恐怖气息的地点。

此外,作家的恐惧还源自现实与虚幻交织的世界。在多数欧美恐怖片中,通常存在一种模式:当社会秩序无法解决超自然现象时,主角们往往会挺身而出。在《午夜幽灵叩门》中,作家遇到了一系列诡异事件,但现实中并无权威机构为其提供合理解释或帮助。即便警察介入,也未给作家带来安全感,反而成了干扰。

在这样的情况下,主角们通常会凭借一己之力对抗恐惧,而这往往伴随着愤怒与暴力。这种行为模式不仅适用于恐怖片,也反映了某些国家在面对无法接受的变化时的态度。然而,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理解和接受多元文化的共存,而非单方面的压制。

越战的阴影,美国的真实伤痛插图2

透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恐怖片中反映的往往是对于未知事物的排斥与抵抗,而东方文化中则更多体现人与鬼怪和谐共处的理念。这种差异背后的文化思考,值得我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细细品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越战的阴影,美国的真实伤痛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