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白先勇曾经说过,《红楼梦》蕴含着无尽的人生密码,等待人们去解读。
这句话揭示了《红楼梦》的深度与广度。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够像《红楼梦》这样,内蕴如此丰富,内容如此博大精深。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职场生存之道到家庭关系处理,从子女教育到人际交往,从洞察人性到理解家族兴衰,《红楼梦》几乎涵盖了中国人情社会中立身处世的所有方面。
若想过得更好,深入阅读一本《红楼梦》或许就足够了。
图:《红楼梦》剧照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不仅是中国古代人情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既探讨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哲学思想,又涉及了古代社会结构、饮食文化、园林建筑美学以及文化艺术等多个层面;从小处着眼,则包括了为人处世的原则、人心人性的剖析、情感与智慧的展现,乃至修身齐家的理念,无所不包。
董卿曾表示,如果一生只能选择一本书来读,那一定是《红楼梦》,因为它是最有韵味的一本书。
白先勇也直言,读过《红楼梦》的人和未曾读过的人,在人生的某些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事实上,《红楼梦》虽然容易上手,但要真正读懂它的内涵却并不简单,其文化底蕴深厚,想要完全理解确实不易。
对于普通人而言,若想一次性深刻理解《红楼梦》,那么必须借助脂砚斋的评点。
脂砚斋究竟是谁?有人认为他就是曹雪芹本人,有人则猜测他是原著中史湘云的人物原型,还有观点认为《红楼梦》是他与曹雪芹共同完成的作品。
他既是红楼故事的亲历者,也是张爱玲渴望了解结局的见证者。他曾生活在大观园里,曾与王熙凤一同欣赏戏曲!(“王熙凤点戏,脂砚斋执笔”)他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并在《红楼梦》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之初便开始对其进行点评。
曹雪芹生前,《红楼梦》原本被称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脂评本”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的版本,也被公认为是最贴近曹雪芹原意的《红楼梦》版本,豆瓣评分高达9.8分!
由于原版遗失,后来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以及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都离不开脂砚斋批注本的帮助。
胡适将脂批孤本借给周汝昌,后者通过研读脂砚斋批评本成为了著名的红学家。
如今市面上所有关于《红楼梦》的解读书籍,无不参考了脂砚斋的批语。
可以说,不读脂批本,就无法真正领略《红楼梦》的魅力。
即便已经三次阅读《红楼梦》,看过脂砚斋批评本之后,仍会感慨之前读得不够透彻!
此次推荐的年度重磅之作——《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绝对值得收藏。
该书由古籍出版界的元老岳麓书社精心打造,底本选取的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甲戌本,并结合庚辰本进行了补充,确保了底本的权威性。
书中汇集了十多个版本中的全部脂砚斋评语,并整合了俞平伯、陈庆浩、朱一玄等红学大师的研究成果,考据严谨。
无论是研究团队的强大阵容,还是评语的全面性,这样的珍品连当年的周汝昌、郑振铎都未能亲眼目睹。
此外,这套书还包含了国宝级的艺术珍藏!
每册开篇都配有国家一级文物孙温所绘《红楼梦》插图,高清呈现,无需前往博物馆即可在家细细品味这些艺术瑰宝!
不仅如此,书中还附有大量珍贵复古绣像画,随文相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考虑到《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大观园的场景难以想象,书中贴心地提供了人物关系脉络图以及孙温绘制的大观园全景图,清晰直观,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探索这部经典。
除了内容上的权威性和难得之处,该书在装帧设计上也堪称一流。
全三册装订精美,封面采用了绣像版设计,函套选用孙温绘制的《红楼梦》经典场景图案,充分展现了《红楼梦》的独特魅力。
这套传家版《红楼梦》,仅需不到百元的价格,就能让普通读者拥有郑振铎、周汝昌都未曾见过的珍品,以及国家一级文物。
不了解《红楼梦》的人可能不知道,能完整阅读全评脂批本是无数红学爱好者的梦想。
脂砚斋的《石头记》批评本被认为是最符合曹雪芹原意的版本,也是红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无论是复杂难懂的诗词歌赋,还是隐晦的寓意,抑或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脂砚斋都能一一解释清楚。
林黛玉的还泪之债、适用于现代社会的薛宝钗式圆滑、“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人生哲理,他都能细致入微地剖析。
可以说,脂砚斋准确地还原了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原貌:
例如,在《红楼梦》第八回中,贾宝玉前往梨香院拜访薛宝钗时,林妹妹突然到来。程甲本描述为“丫头喊林妹妹来了,只见林黛玉摇摇摆摆地走进来”。而脂批本上则是“只见黛玉摇摇地走了进来”。张庆善指出,“摇摇摆摆”不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摇摇”更能体现女性的柔美姿态。
几个字的不同,使得林黛玉的形象有了天壤之别,这表明选择正确的版本对于深入理解《红楼梦》至关重要。
《脂评本》最接近《红楼梦》最初的面貌,且只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进行评价。
脂砚斋在曹雪芹的原稿上添加批注,他对每个细节、角色性格及其命运有着深刻的了解,尤其擅长解读大观园的布景和专业术语,能够最准确地传达曹雪芹的意图。
书中不仅揭示了曹雪芹的生平和家族背景——
第一回癞头和尚指着甄士隐大笑时念的诗句第三句“好防佳节元宵后”,批语暗示曹家正是雍正六年元宵节前被抄家。第十六回前总批:“借省亲事写南巡”,指出康熙六次南巡中有四次驻跸于江宁织造曹家。
还对小说情节进行了扩展和补充,并透露了八十回后的结局——
如“元、迎、探、惜”意指“原应叹息”,“霍起”象征“祸起”,“娇杏”代表“侥幸”,“凡鸟”则合成一个“凤”字等等;十八回元春点的剧目《乞巧》,批语提到“《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暗示元春的命运;第二十二回评元春灯谜时指出“寿不长”;第二十三回、二十九回多次暗示林黛玉因“泪尽归天”;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诗句描绘了贾探春远嫁异乡,惜春过着乞讨的生活。
通过脂砚斋版,读者可以了解到真正的《红楼梦》结局。
这些内部揭秘的信息,如果不是脂砚斋揭示出来,读者很难自行察觉。
除此之外,书中还详细分析了《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行为举止、服饰装饰背后的含义,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
例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对秦可卿室内布置的描写,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深意。为什么偏偏要在秦氏房中入睡?脂砚斋在点评中给出了答案。
秦可卿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林黛玉家产到底去了哪里?是否真的给了宁国府?林黛玉与北静王之间有何联系?宁国府与曹雪芹家族的关系究竟如何?元春到底是怎么去世的?为什么省亲仪式会在凌晨举行?
有关《红楼梦》中的种种疑问,都可以在脂砚斋的点评中找到线索。
不仅仅是故事情节和深层意义,书中还涉及到了创作手法。
“回风舞雪”、“横云断岭”、“草蛇灰线”的结构理论,“暗伏淡写”、“淡隐法”扩大了小说的容量,营造出纵深感,表达多层次的内涵,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理解《红楼梦》。
书中近3000条评语针对专业名词、物品术语、大观园布局、人物关系、出场顺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解析,每一句话、每一个构造背后的意义都被揭示。
评语采用红色楷体字排版,各版本眉批以红色字体排列在内栏,以便与原文区分开来。
脂砚斋的随文评点就像是园林中的匾额、碑刻,在我们游览的过程中提供凑趣、提点或指引,使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领略其中隐藏的美妙之处。
只有读过脂评本,才能说是真正读过《红楼梦》!
1989年,《孙温彩绘红楼梦》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大连旅顺博物馆。
这件艺术品数十年才展出一次,普通人要想近距离观赏实属不易。
而这套传家版《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则高清复刻了这件稀世珍宝。
宝黛初遇、史湘云醉卧芍药茵、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宝钗扑蝶、晴雯撕扇……书中场景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
画中山水人物、楼台亭榭、园林景观、室内陈设、服饰首饰、珍禽异兽、舟车桥舆……无所不包,让《红楼梦》的世界变得具体而生动。
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放大仔细品味,充满了故事与情感。
弱柳扶风般的林黛玉、面如银盆的薛宝钗、粉面含春的王熙凤……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笔触细腻至极,头发丝都清晰可见,彰显大师技艺!
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观园之中,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边读原著,边读点评,边看孙温绘画,如同观看带有弹幕的电影一般精彩纷呈,美轮美奂!
比如第四十九回众人穿着斗篷赏雪,配合脂砚斋的随文点评,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斗篷所代表的意义:
黛玉身穿白狐皮斗篷,象征其纯洁脆弱;宝钗的莲青斗纹锦斗篷体现了她的端庄稳重;岫烟没有斗篷,则暗示了她的贫困处境。
曹雪芹是如何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来渲染氛围的?书中采用了多少种奇思妙想?
过去那些难以理解的情节、隐喻以及铺垫,在原著旁的批注中得到了解答,一边阅读原著,一边查阅注解。
无论是作为家藏传家之宝,还是作为新年礼物送给长辈、朋友,亦或是作为孩子的文学启蒙读物,这套书都是极具价值的选择。
“开讲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毛泽东主席曾说:“《红楼梦》需要反复阅读,一遍是不够的。”
周汝昌也提到,如果想要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最好的途径便是通读《红楼梦》。
市面上有许多版本的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但强烈推荐这一套,因为它:
首先,底本权威,收录了完整的批语,综合了十多个版本的优点。
其次,集合了多位红学大家的研究成果,保证了版本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再次,包含国宝级的孙温绘画及大量珍贵绣像画,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作。
最后,装帧精美,制作精细,封面雕刻工艺精湛,函套采用孙温绘制的图案,高端大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如果只是粗略浏览《红楼梦》,将会错过许多曹雪芹精心构思的妙处。
当你捧起这本书,那些曾经让你困惑不解的情感与哲理,都将变得豁然开朗,真真切切地得到解答。
书中蕴含的情感也将如同山间清泉般流入心田,使你对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豆瓣评分9.9,这部经典片你绝对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