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应当如何呈现?其精髓在于展示而非讲述,最佳的展示方式是保持中立。若导演在拍摄时掺入过多个人色彩,最终作品将更接近于故事片而非纪录片。真正的纪录片无需刻意编织情节,它所展现的真实生活本身就是最动人的故事。
今天要介绍的是周浩执导的纪录片《厚街》。该片聚焦珠江口小镇上一群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在南方打工潮鼎盛时期的情景。这部影片获得广泛好评的原因之一,在于它记录了那些如今已难以被现代媒体捕捉到的声音和面貌——这些劳动者逐渐失去了话语权,成为社会边缘群体。当社交媒体尚未淹没一切时,周浩选择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故事。
《厚街》的核心围绕着从外地来到珠江口寻求工作的农民展开。他们初来乍到时怀揣着改变家庭命运的梦想,而这里密集的工厂似乎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然而,在厚街,许多外来务工者并未能如愿走向理想中的未来,反而在此地度过了青春,甚至埋葬了自己的希望。
这样的描述或许显得有些冷酷无情,但事实上,自南下打工潮兴起以来,农民工们面临的挑战远超机遇。他们面对更多的是无力感与困境。
周浩通过镜头传达给观众的,并非高高在上的同情或身处其中的共鸣,而是作为旁观者的冷静观察。他的视角纯粹是为了记录事实,而不是为了赞扬或批评任何一方。这正是周浩纪录片的独特之处。如今,面对底层人民,许多人往往容易产生廉价的同情,这种同情更多是一种自我安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支持。实际上,底层民众所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遗憾的是,这一权利已被当代社会的部分人群瓜分殆尽,两者之间的差距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周浩关注并记录的是一种日常生活状态,而在他完成《厚街》后的十几年里,这样一种状态已经被另一群更为底层的人群所取代——即所谓的“三和大神”。相较于“三和大神”的彻底放弃,《厚街》中的人物至少还对未来抱有一丝期待。在这个意义上,尽管前路迷茫,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仍未熄灭。
透过这部影片,我们得以窥见现代社会中被遗忘群体的真实困境。相比于留在农村的人来说,他们见识到了城市的繁华;然而,与已经在城市中扎根的人相比,他们又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不仅是在本片拍摄的21世纪初,即使到现在,这些被忽视的群体与城市之间依旧存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距离感。一方面,他们难以融入眼前的生活,只能藏身于公众视线之外;另一方面,他们也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因为他们已经见识过城市的多彩多姿,对于家乡日渐凋敝的景象感到更加遥远。
进退两难,不仅是当时的一种无奈,直至今日,城乡之间的壁垒愈发坚固,普通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当前的困境,更是时代洪流面前深层次的无助。有人坚守梦想,有人实现了梦想,但大多数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近在咫尺的美好却无法触及,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沮丧。
《厚街》所展现的社会百态,最初可能给人以新奇之感,但当你设身处地思考,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悲凉。自影片拍摄至今已过去了二十多年,厚街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地理位置本身,成为了全国各地类似现象的一个缩影。那些怀着梦想出发的人,最终大多带着失望返回故乡。
在时代的浪潮中,个体的力量微不足道,除了表面的辉煌成就外,更多的是隐藏在深处的困惑与迷茫。每个人都在潮流中挣扎,有的勇往直前,但多数人只是随波逐流,原有的生活方式一夜之间被打乱,原本坚定的理想也渐渐消逝。谁能在这股潮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更多的时候,普通人只能在焦虑中重复昨天,试图寻找新的方向,却在现实中不断拉大自己与梦想之间的距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这冷门纪录片太牛了,值得大家疯狂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