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种观念逐渐成为大众共识,它往往会被视为不可动摇的真理。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观点和印象中,有些其实是标签化的偏见,而并非客观事实。很多时候,这些被视作“公理”的偏见其实站不住脚。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电影,正是这样一个能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固有观念的例子。
《气球上的五星期》讲述了一段乘坐热气球进行的冒险旅程。在19世纪初,欧洲科学家们对热气球这种新型交通工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试图利用它来探索非洲大陆未被欧洲人涉足的区域。这部影片不仅是一次科学探险的故事,更反映了当时欧洲殖民者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征服欲。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们跟随主角们一起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最终成功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但是,如果我们以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故事,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许多人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可能源于童年时期观看的译制版本,但当我们长大后,尤其是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之后再来看这部电影,就会对其传达的一些信息产生质疑。确实,像许多描述这部电影的人一样,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工业革命后欧洲国家在科技发展方面的领先地位以及他们积极利用新技术探索世界的行为。然而,除了这一层面之外,还有更多细节需要我们去关注。
例如,电影中的科学家们到底在执行什么样的任务?他们是去发现、是去冒险,还是去占领?如果我们将自己置于非洲原住民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又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不幸的是,很多人并不愿意从弱者的立场出发思考问题。在一个普遍接受弱肉强食法则的世界里,即使是曾经的弱者,在成长起来之后也往往会忽略其他弱者的声音。就像我们这样的国家,虽然已经不再是国际舞台上的弱者,但在看待发达国家时,却常常忽略了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或全球南方国家的需求和困境。
站在非洲原住民的立场上,《气球上的五星期》所展现的情景显得格外荒谬。对于原住民而言,热气球带来的不是勇敢的探险家,而是掠夺土地的殖民者。科学家们认为他们是在探索未知领域,但对于原住民来说,这无异于一场入侵。当一个国家通过插旗的方式宣称某块土地为其所有时,这对原住民来说无疑是不公平且残忍的。
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人不愿承认这一点,特别是那些深受强者逻辑影响的人群。即使自身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仍然不愿意质疑这种强者为尊的思想模式。他们会为早期殖民国家辩护,认为这是文明进步的一部分,却忽视了古希腊、古罗马等所谓“文明”社会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现实。
长期以来,先发国家为了美化其血腥的殖民历史,不断向外界传播一种胜利者应当享有全部权利的理念,用冒险、环球旅行等方式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导致受害者国家在舆论战场上失去了发言权。
直到今天,许多人依旧将《气球上的五星期》看作一部充满探险精神的喜剧片,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背后那沉重的历史背景——即非洲原住民遭受的残酷殖民统治,以及他们失去家园、被驱逐的悲惨遭遇。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但却鲜少有人提及。
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应该反思从小到大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各种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美国大片中的中东恐怖分子形象、印第安人的野蛮人刻画、非洲人的无知描绘以及亚洲人的负面描写等等,这些都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这一切都提醒我们要更加警惕那些未经批判就接受的观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非洲探险,殖民者的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