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现象被称为“应激反应”,指的是个体在经历创伤后,面对与施害者相关的人或事时产生的恐惧情绪。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应激反应并非受害者独有,施害者同样可能因回忆起自身不光彩的行为而对类似受害者产生类似的反应,进而继续对其施加伤害。
今天要介绍的电影《游牧者》便巧妙地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它是一部充满悬疑色彩的惊悚片。故事背景设定于一对从法国移居美国洛杉矶的夫妇身上,他们搬进了一处看似普通的住所。然而,丈夫很快察觉到异常:一群神秘人物频繁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周围,不仅破坏了家宅,还似乎对他纠缠不休。尽管这群人最终被丈夫制服,但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竟然复活归来,仿佛无法彻底消灭。临终之际,丈夫将自己的记忆转移给了救治他的医生,促使她决心揭开这一切背后的真相。
影片中,困扰主角的问题在于那些如影随形、似人非人的存在——幽灵。丈夫推测这些幽灵可能是因纽特人或吉普赛人,这类人群由于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在传统观念里往往被视为难以捉摸的存在。作为社会常规成员的丈夫,在面对这样一群神秘莫测的对象时,显得力不从心。
《游牧者》通过营造一种诡异氛围,并引入灵魂交换、记忆传递等概念,成功构建出一部引人入胜的惊悚佳作。然而,若深入探讨该片所传达的深层恐惧,则会发现其中隐含着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种族歧视议题。影片核心在于主人公对于特定族群(因纽特人和吉普赛人)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并非无源之水。
以欧洲历史为例,长久以来,吉普赛人在当地遭受了广泛的偏见与歧视,原因在于他们多从事底层工作且居无定所,这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甚至对吉普赛人实施了大规模屠杀。因此,在本片中,当一位法国移民在美国遇到相似群体时,产生应激反应并不意外。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因纽特人,即爱斯基摩人,他们在北美地区同样遭遇了严重的误解与迫害。
自美洲大陆被欧洲殖民者发现以来,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都成为了压迫的对象。后者被迫迁移到保留地,失去了原本的土地。于是,在大众认知里,这两个族群逐渐被塑造成威胁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基于历史创伤形成的应激反应逐渐演变为针对特定族群的系统性歧视,正如美国社会对亚裔的态度远比对黑人更为复杂,因为亚裔面孔让人联想到几乎被灭绝的印第安人。
《游牧者》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应激反应的故事,更是探讨了这种心理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美国及欧洲社会常借助影视作品来传播此类偏见,使得公众逐渐接受并内化了某些刻板印象,忘记了真实的历史原因导致了这些群体遭受的不公待遇。例如,在美国西部片中,印第安人总是扮演反派角色,以此为白人的正面形象铺路,从而合理化对原住民的大规模屠杀。
通过这种方式,影视作品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舆论工具,用于维护既有的权力结构并对弱势群体进行持续的污名化。即使像《游牧者》这样的作品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反映出的是整个社会层面对于某些族群的系统性忽视与歧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冷战时期的种族歧视,PTSD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