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阶级片,看得我直冒冷汗

在探讨任何观点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立场的问题。立场决定了我们的视角,而不同的立场则会导致对同一事件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尽管有时我们试图绕开阶级这一敏感话题,但事实上,阶级叙事无处不在,它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一部分。

60年代的阶级片,看得我直冒冷汗插图

今天想向大家介绍的是一部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女侩子手》。这部电影围绕着一位“女性杀手”的故事展开,影片深入描绘了巴黎警方与这位神秘女杀手之间的紧张对抗。一名妓女因涉嫌多起谋杀案被判死刑,在执行死刑之后,行刑者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心理转变。他幻想自己成为了一名杀手,但由于身份的限制,只能通过伪装成女性来实施一系列复仇行动。

他所追捕的目标往往是那些他认为代表权威的人士。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位行刑者无意间塑造了一个反抗权威的形象。通过街头谋杀来表达自己的存在感,直到某一天,他在一次激烈的枪战中被警方逮捕,他的真实身份也随之曝光,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完成了自我展示。

虽然《女侩子手》的故事表面看似平淡无奇,但它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却十分深远。该片中的女侩子手象征着对权威的挑战,或是对现存秩序的一种抗争。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浪潮电影的意义所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于法国的新浪潮电影运动,本身就是对传统好莱坞电影在二战后席卷欧洲市场的一种回应。这种反叛不仅针对的是电影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更是一种文化层面上对权威的挑战。新浪潮电影不仅仅是对好莱坞电影模式的反击,它还与当时全球范围内的左翼思潮相互交织,共同促进了社会变革。

60年代的阶级片,看得我直冒冷汗插图1

结合这两点来看,《女侩子手》这部影片的核心意义便更加清晰了。一个原本服务于权威机构的行刑者,最终变成了一个异装杀手,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当他对自己的工作是否真的有利于社会产生了质疑,这标志着他的内心世界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进而促使他对过往的行为进行反思。

促使行刑者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他亲手处决的那位妓女,因此,当他开始改变时,实际上是在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之前他处决的是由权威部门认定的“罪犯”,而现在他选择的目标则是他自己认为应该受到惩罚的人。

在全球范围内左翼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许多人之所以觉醒,正是因为他们开始质疑政府及其承诺的真实性。就像影片中的行刑者一样,当个人的价值观与官方立场产生冲突时,人们便会陷入深刻的思考之中。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不仅是本片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一个缩影。

这种转变在现实中表现为一种反抗,其根源在于敢于直接挑战当时的权威机构,即政府。无论这种对抗是对是错,它本身即是一种反叛的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立场变得比是非对错更为重要。正如行刑者在被女友识破后所说的那样:“我什么都不是,也没有名字,我只是一个开放的创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他的立场:一旦立场确定,个人的身份便不再重要。

这并非关于善恶或正误的讨论,而是关于思想如何展现和交流的问题。如同二十世纪的左翼运动和新浪潮电影运动一样,它们最终都走向了衰落。但是留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看似乏味的故事,更多的是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深思。反叛本质上是对权威的抵抗,它不依赖于客观事实的支持,而是基于个体内心的判断。因此,反叛无法通过说服来解决,只有当其所信仰的一切都被客观现实击碎时,真正的转变才会发生。

60年代的阶级片,看得我直冒冷汗插图2

在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里,立场先行的现象尤为明显。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如此鲜明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像影片中的反叛者即使失败了,依然值得我们同情和理解的原因。因为他不仅坚持了自己的信念,而且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立场和社会地位。生活中,多数人往往随波逐流,真正能够独立思考并勇于实践自己信念的人少之又少。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思考或许才是最大的罪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60年代的阶级片,看得我直冒冷汗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